再次踏入仙桃一中的校园,阳光穿过熟悉的紫薇花树,细碎的光斑洒在食堂门前的广场上。微风拂过,花瓣轻颤,恍惚间,我仿佛又回到了高三那年的语文课堂。正是在这花树下,语文老师带领我们进行诗歌鉴赏。他引导我们感受风过花枝的韵律,品味字里行间的意境,那种沉浸式的教学,第一次让我真切触摸到语文蓬勃的生命力——原来文字可以如此鲜活,课堂可以如此动人。
如今,身份转换,我站上了讲台的这一侧。回望过往,才更深切地体会到当年班主任那份润物无声的温柔何其珍贵。犹记高三一次考试失利,我攥着刺目的试卷,瑟缩在走廊的角落。是班主任悄然走近,没有责备,只是平静地陪伴,一道题一道题耐心分析。末了,那句温和的“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就好”,如同定心丸,抚平了我的慌乱与沮丧。那一刻,一个念头悄然萌芽:若有一天我也能成为教师,定要将这份耐心与责任,融入与学生交流的每一句话、每一个眼神之中。
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,远比预想的更具挑战。记得几年前,初登讲台,面对台下几十双清澈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——那眼神如此熟悉,一如当年的自己——紧张感让声音微微发颤,心底却涌动着难以言喻的亲切。我太懂得他们坐在课桌后的心情:对知识的渴求,对理解的期盼,对未来的憧憬。最初的日子,课堂节奏的掌控、对学生要求的尺度把握,都让我感到力不从心。幸得身边经验丰富的同事们倾囊相授,我亦沉下心来,多听课、勤反思,在模仿与实践中,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之道。
备课的灯光下,仙桃一中恩师们的教学方法常在不经意间浮现脑海。语文老师那环环相扣的“问题链”,至今仍是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利器。同时,我也尝试融入时代的元素:多媒体技术的运用,情境模拟的创设——比如让学生们分角色演绎课文中的经典场景,让课堂在严谨之外,更多了几分青春的灵动与活力。母校教给我的“因材施教”理念,更是我践行的核心。班上曾有一位语文基础薄弱却嗓音极富韵味的学生,我鼓励他尝试用朗诵的方式表达课文的情感。未曾想,这不仅点燃了他对语文的兴趣,成绩稳步提升,更让他成为了班级里小有名气的“朗诵担当”。这个小小的成功,让我再次确信:教育绝非千篇一律的流水线,其真谛在于发现、点燃并守护每个孩子身上独特的光芒,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。
若问起我与仙桃一中的关系该用什么词形容?我想,“生长”这个词最为贴切。在这里求学的岁月,母校如同沃土,为我心中那颗教育理想的种子提供了最初的滋养与萌发的力量;如今,我重返这片土地,在三尺讲台上汲取养分,继续向上生长。同时,我也渴望自己能成为一束微光,照亮更多学子前行的道路。我由衷期盼未来能有更多一中校友,响应“校友反哺”的号召,回到梦开始的地方,让这份宝贵的教育精神与情怀,得以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。
倘若能对当年的自己,或是此刻正在一中校园里孜孜求学的学子们说一句话,我想说:请珍惜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寸光阴。你们此刻接收到的每一次智慧的启迪,感受到的每一份真诚的温暖,都可能在未来某个不经意的时刻,转化为照亮他人前路的力量。
因为,真正的教育,从来都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。在彼此生命的交汇与映照中,我们终将共同抵达——那个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