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跟大家说说我的故事——从仙桃一中的课桌,到如今站在同一所学校的讲台教生物,这一路藏着太多关于“好奇”与 “传承” 的小事,想慢慢说给你们听。
回想起在一中当学生的日子,有两件事至今记得超清楚。高二学“内环境和稳态”时,老师说“喝碱性水改酸性体质”是谣言,那是我头回觉得“生物知识能帮我看清生活”;还有语文吕艳老师,不管我作文写得多随意,她都认真写批语鼓励我,也是那时候,我悄悄想:要是以后当老师,也要做这样温暖又有力量的人。
当时我还总琢磨:要是我教生物,肯定得多联系生活!现在真成了生物老师,还真做到了——比如带学生用生物知识拆穿食品谣言,看着他们恍然大悟的样子,特有成就感。
不过从“做实验的学生”变成“讲课的老师”,哪有那么容易?最头疼的就是把抽象的知识讲明白,比如细胞结构、遗传规律,我觉得简单,学生却皱着眉听不懂。后来我就去看其他老师的课、参加培训,反复调整例子,慢慢摸透了学生能接受的节奏。
第一次站讲台时,手都有点抖,又紧张又兴奋!看着学生们好奇的眼神,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用显微镜看细胞的激动劲儿,瞬间就定了神——我得保护好这份好奇!
教学时我也常偷师当年一中的张老师,他总用“提问题+带我们观察实物”的方法,我现在也这么干,还加了新花样:比如用数字化模拟实验,或者结合化学搞“酶的特性探究”,让课堂不那么枯燥。而且因为我当年也为遗传题头疼过,现在更能理解学生的困惑,会设计一步步的小问题帮他们慢慢懂,耐心多了不少。
我一直铭记海亮教育“因材施教”的理念。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,我拉他们进竞赛小组;觉得生物难的同学,我就教他们用知识拆穿谣言,慢慢地他们也爱上了生物,还成了家里的“谣言粉碎机”!
感谢一中教会我:教育不是硬灌,是点燃兴趣。现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“教学相长”——我教学生,学生也用他们的活力感染我,让我一直保持对生物的热情。
要是用一个词形容我和一中的关系,那肯定是“共生”:一中培养了我,现在我在这里陪新一批学生成长。未来我也想继续跟着一中好好干,多上点有意思的实验课,让更多孩子爱上生物,学会用生物的眼光看世界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