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次踏入仙桃一中的校园,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走廊上,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光。作为曾经的一中学子,如今又以教师的身份投身教育行业,这段从“听课”到“讲课”的旅程,藏着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。
说起高中记忆,最让我难忘的不是堆积如山的试卷,而是数学老师精心设计的小组探究课。以前总觉得数学题只有“标准答案”,可他却带着我们琢磨“一题多解”的乐趣,提炼“多题一解”的规律。他还教我们整理“思维导图”和“好题本”,把分类讨论、数形结合这些抽象的数学思想,变成了能随时调用的“解题利器”。也是从那时起,我开始明白,学习不该是机械的重复,而是思维的发散与成长。
学生时代的我,总在心里悄悄“吐槽”:要是我当老师,肯定多给大家自主表达的机会。没想到多年后真的站上讲台,这个想法竟成了我课堂的常态。现在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,看着学生们积极发言的样子,就像看到了当年渴望被关注的自己。
从学生变成老师,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角色的转换——突然要从“被管理”的一方,变成“管理课堂”的人。刚开始上课时,我总把握不好节奏,面对调皮的学生也不敢严格要求,生怕自己的严厉会让他们反感。
后来我索性放下顾虑,主动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请教,一有空就去听他们的课,课后认真写反思日记。慢慢的,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:既有对学生的耐心包容,也有明确的课堂规则。还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上,看着台下几十双充满期待的眼睛,突然就想起了当年坐在教室后排的自己——那种对知识的渴望、对老师的信任,瞬间让我坚定了“一定要把课上好”的决心。
因为刚从学生时代走过来,我特别能理解现在的孩子们。他们面临的学业压力、人际交往中的小困惑,我都曾经历过。这种“同理心”成了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,我愿意花时间听他们倾诉,也知道该如何帮他们建立学习信心。有次班里的学生因为考试失利情绪低落,我跟他分享了自己高中时的错题本,告诉他“错题比分数更重要”,后来他慢慢找回状态,还特意跑来跟我说“老师,我现在不怕犯错了”。
在仙桃一中的那几年,不仅教会了我知识,更塑造了我的教育观。记得班主任常说“先做人,再做学问”,这句话让我明白,教育的本质是“育人”而非“育分”。现在我带学生,从不会只盯着分数,反而更看重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思维能力。比如在课堂上,我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,哪怕答案不对,也会肯定他们的思考;课后会组织公益活动,让孩子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会责任与担当。
常有人问我,优秀的教师该具备哪些素养?在我看来,专业能力是基础,更重要的是同理心、耐心,还有不断学习的态度。而这些品质,早在仙桃一中时就已悄悄在我心里扎了根。当年的老师们,会牺牲休息时间帮我们补课,会在我们失意时耐心开导,他们的言传身教,就像春雨润物般影响着我。现在我也努力成为这样的老师,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学生。
回顾这段从一中课堂到三尺讲台的旅程,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,而是真正读懂了“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”。我在教学生成长的同时,也在被他们治愈——学生的一句“老师您辛苦了”,课后塞给我的一颗糖,甚至是他们攻克难题后的笑容,都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充满意义。如今加入海亮教育大家庭,看着仙桃一中在海亮的助力下不断发展,心里满是骄傲。海亮在个性化教育和教师培养上的投入,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。作为“过来人”,我特别希望海亮能继续推动“校友反哺”计划,让更多像我一样的毕业生回到母校,把一中的教育精神传承下去,也为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力量。
从坐在台下的学生,到站在台上的老师,我庆幸自己活成了当年期待的教育模样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我会带着仙桃一中的初心,和海亮一起,在教育的路上继续坚定前行,为更多孩子点亮成长的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