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仙桃一中的讲台上,我是光春,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。从揣着对教育的热忱与憧憬融入仙桃一中这片人才济济的沃土,我便深知肩上的责任与使命。今天,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那些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,养成良好习惯、主动探索的故事。
我始终坚信,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,而在于激励、唤醒和鼓舞。在我看来,学生的学业航船,唯有以良好的习惯为帆,方能乘风破浪,行稳致远。因此,我将教学的重心,牢牢放在了“课前预习、课堂自主、课后温习”这三个关键环节,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。
课前预习:未雨绸缪,播撒主动的种子
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这句古训在学习中同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我发现,有些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,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诉求,宛如迷途的羔羊,只知跟随牧人的脚步。我渴望改变这一现状,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。于是,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,便成了我的首要目标。
我会提前一天将学习的“航图”——内容与任务清晰地告知学生,并在课前几分钟,如同一位细心的领航员,走进教室,督促他们扬帆起航。起初,这需要耐心与坚持,但我坚信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。当学生们逐渐习惯了在课前便对新知识进行一番“初探”,课堂便发生了奇妙的变化。我无需再为普及基础而耗费过多精力,可以将宝贵的时间集中于引导他们攻克重点、难点,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巩固知识、培养能力。渐渐地,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,课堂效率也随之显著提升,那一张张专注的脸庞,便是对我最大的慰藉。
课堂自主:激活潜能,奏响思维的乐章
课堂,是知识交汇的主阵地,是思维碰撞的大舞台。“得课堂者得天下。”优秀的学习者,往往能在课堂上展现出高度的自主性与专注力。我希望自己的课堂,不是我个人的独角戏,而是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交响乐。
我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,鼓励学生们放下拘谨,大胆发言,积极互动。对于英语这门语言工具而言,“说”与“用”尤为重要。我时常组织课前小演讲、小组讨论、情景对话等活动,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语言的魅力,在交流中提升运用的能力。记得有一次,一个平时略显内向的学生,在小组展示中竟能用流利的英语讲述一个小故事,那份惊喜与自豪,不仅写在他的脸上,也深深感染了我。我看到,当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,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是对知识的渴望,也是对成长的向往。
读记积累:水滴石穿,构筑知识的高塔
在缺乏天然英语语言环境的土壤中,如何让学生的知识之树常青?唯有“读记积累”四字。遗忘是学习路上的拦路虎,我告诉学生们,遗忘是正常的,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与之抗争。我引导他们了解遗忘规律,鼓励他们迎难而上,通过反复诵读、用心记忆来巩固所学。
曾有一位学生,在背诵课文时遭遇了瓶颈,他苦恼地对我说:“老师,我背了又忘,感觉白费劲了。”我告诉他:“现在你写作水平的进步,正是平日积累的功劳。积累多了,语感便会油然而生,下笔自然有神。”他似有所悟,此后学习劲头更足,背诵任务总能超额完成。这个小小的插曲让我更加坚信,语言的习得,没有捷径,唯有日积月累,方能由量变引发质变。那些看似枯燥的单词、句型,实则是构筑语言大厦的一砖一瓦。
课后温习:温故知新,点亮反思的明灯
如果说预习是扬帆前的准备,课堂是航行中的探索,那么课后温习便是归航后的整理与修缮。我引导学生做好“思、纠、补”。
复习小结。我督促学生课后及时回忆课堂所学,或与同学交流探讨,在脑海中梳理知识脉络;整理笔记,查漏补缺,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;学会简化与总结,提炼精华,培养自主学习能力。
作业巩固。作业是检验学习效果的试金石。我要求学生独立完成,及时订正,杜绝抄袭,让每一次作业都成为一次真实的反馈与提升。
错题疑难本。我提倡学生建立自己的“错题档案”,用不同的符号和颜色标记知识的重点、难点和易错点,时常翻阅,警钟长鸣。这不仅是知识的查漏补缺,更是学习态度的锤炼。
从职业到事业,这是我对自己的期许。当工作成为一种热爱与追求,便有了无穷的前行动力。感恩集团和学校给予的平台,让我有机会与一群富有事业心的教育同仁并肩作战。成绩属于过去,未来的画卷正待我们共同描绘。我愿继续做一名引路人,以习惯为帆,以爱心为桨,引领我的学生们在英语的广阔海洋中,勇敢探索,快乐远航,去遇见更优秀的自己。这条路,我将不遗余力,奋力前行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