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仙桃一中高三(32)班的王浩权。2025年盛夏,当高考成绩定格在661分、位列全市理科第8名时,我望着屏幕上的数字,恍惚间想起三年前那个中考709分、全市第487名的自己。
这段从青涩到笃定的旅程,不仅是排名的飞跃,更是一场关于坚持的修行,它让我懂得——每一次进步,都是时间与汗水写就的答案。
(上图为王浩权同学与仙桃一中高中部副校长、班主任杨俊杰老师)
六载春秋,仙桃一中早已成为我生命的第二故乡。
记得晨光熹微时,跑操队伍的脚步声惊起枝头露珠;国旗台下,少年们挺直的脊梁与朝阳同辉;运动会上,跳高杆前的助跑、4×100米接力的嘶吼, 将“除了一流别无选择”的精神追求刻进骨髓。
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——早读时班主任轻掩门窗的温柔,晚自习后食堂阿姨特意温着的排骨汤,考场上老师递来的一瓶静心矿泉水——拼接成最动人的青春底色。
物理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实验,教会我创新思维;班主任那句“解题如人生,拆解才能突破”,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。
曾与挚友为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,也曾因模考失利而彼此搀扶——这些温暖的瞬间,远比冰冷的分数更珍贵。
仙桃一中赋予我的不仅是知识。
物理课上,当我把牛顿定律与量子理论串联时,突然明白:学习如同拼图,唯有系统性思维能让碎片归位。高三冲刺阶段,面对压轴题的挫败,我学会了像对待实验误差一样分析原因——这份冷静,最终成为我在高考考场上的制胜法宝。
如今,我正向着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全力冲刺。选择这所百年学府,不仅因其工科实力与我的物理理想契合,更因它"饮水思源"的校训与仙桃一中教给我的感恩之心一脉相承。我渴望在实验室里验证理论,更期待在更广阔的平台上,将母校赋予我的坚韧品格转化为社会价值。
离校前,我独自走过那株已绽蓓蕾的紫薇,走过凌霄花肆意绽放的文化长廊,走过高中部那片小荷初露的荷塘,目光所及,只觉校园里一草一木都是诗行。那天,我也走过空荡荡的教室,黑板上未擦净的公式、课桌上斑驳的刻痕,都在诉说光阴的故事,就这样刻在生命最初的扉页上。
仙桃一中,是我青春的注脚,更是我人生的序章——无论未来走向何方,她赋予我的求知精神与坚韧品格都将伴我前行。愿以母校为荣,更愿未来母校能以我为荣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