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夏将至,雨润百谷,万物生长,蒸蒸日上。4月19日晚,适逢谷雨时节,仙桃一中学术报告厅里座无虚席,时不时传来阵阵掌声。
仙桃一中高中部语文教研组长冯常汉老师关于《红楼梦》整本书阅读的讲座,再次开课了。
冯老师旁征博引,信手拈来,同学们聚精会神,时不时热烈参与互动。
讲座从冯老师提出的《红楼梦》最大的“梗”开始——后四十回到底是高鹗续写,还是本身就是曹雪芹原著?如果为曹雪芹原著,那么,有些人物的结局,为什么与原著第五回对应的判词所暗示的人物命运有出入呢?
冯老师独特的开场白勾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。
接着,冯老师绘声绘色地为同学们讲解经典人物的判词,在他声情并茂的吟唱中,同学们跟着冯老师打起了节拍。
“霁月难逢,彩云易散。心比天高,身为下贱,风流灵巧遭人怨,寿夭多因诽谤生。多情公子空牵念。”
“同学们猜一下,这支判词写的是哪个人物?”
“雨后新晴叫‘霁’,暗寓‘晴’字,形成花纹的云彩叫‘雯’,‘难逢’和‘易散’,寓晴雯一生遭遇很不好。”
“可叹停机德,堪怜咏絮才。玉带林中挂,金簪雪里埋。”
“对于这支正册判词,我们可用拆字、谐音、倒读的方法,两株枯木是‘林’,‘玉带’是‘黛玉’谐音的倒置。‘雪’谐音‘薛’,‘金簪’与‘宝钗’同义。黛玉泪枯而死,宝玉挂念为僧;宝玉出家,宝钗空闺独守,如陷冰窖……”
真正的深情无可取代,真正的爱可抵万难,“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饮”,宝玉与黛玉互为知己是爱情的极致。
同学们在冯老师的讲解引导下,齐声吟诵,共同欣赏解读《红楼梦》的副册、正册判词,品读红楼之美,感悟红楼之理。
讲到兴起处,高一(1)班和高一(32)班的同学走上台,分别吟唱《枉凝眉》《葬花吟》。
同学们深情吟唱,配合默契,至美至哀、婉转深沉的旋律催人泪下,一幅壮丽而又凄美的红楼画卷便徐徐展开,让人沉醉让人扼腕。
一曲终了,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在提问环节,同学们踊跃发言,师生探究琢磨,思维碰撞,场面十分热烈。
讲座结束时,已成为“红粉”的同学们,上台追星,围着冯老师合影、签名……
此次讲座,同时通过飞书云空间在高一年级各班直播。
冯老师的“红楼系列”讲座表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渊博学识,让同学们在文学和音乐中读经典,爱经典,感受美,发现美,领略名著的巨大魅力。
本次讲座不仅增强了同学们阅读与探究经典名著的兴趣,提升了同学们的人文素养,也为我校高中语文新课改整本书阅读教学再次做出了示范和引导。
冯常汉老师简介
仙桃一中高中部语文教研组长
湖北省首届“中学语文优秀教师”
曾主持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“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”语文课题组之子课题“语文综合能力有效教学研究”工作,因成绩显著,被评为“湖北省课改先进个人”
《〈花未眠〉的主旨与思路》《〈宽容序言〉的教学与语文的人文教育》《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复习方法及解题技巧》《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》等多篇教学论文在《语文与教学》等国家级刊物发表、获省教研室论文评比一等奖
曾培养出北大学子魏峰等优秀学子
同学感想
有幸参加了冯老师的红楼讲座,感觉受益匪浅。一则增长了我对《红楼梦》中诗词的理解,二则见识到了冯老师的文人风骨。
整场讲座可分为三部分:赏诗词、吟诗词、问诗词,在“赏诗词”环节中,冯老师背手而立,面对大家侃侃而谈,诗词文赋藏于心间,信手拈来。
冯老师上着白衬衫,背微弓,站得潇洒、自然,就像一只白鹤,恬然自安,游刃有余,不急不躁,带领大家从袭人、晴雯再到宝钗、湘云、黛玉这几人的判词中往返,还清唱一首《晴雯歌》,沧桑而悲凉,大家拍手和调,心中充满对晴雯的同情。
(1)班和(32)班的同学吟唱了《枉凝眉》《葬花吟》,一首凄凄切切,唱出了悲惨与释怀;一首刚柔相济,诵出了不屈和反抗。二曲终了,场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,别有意境。
在回教室的路上,冯老师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,大家仍在讨论这节课,感觉收获颇丰,意犹未尽。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
——高一(1)班 王雅萱 (指导老师:蔡雪琴)
“字字看来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寻常。”长短骈句,依韵合辙,低吟浅唱中暗藏多少风流公案,这也许就是红楼诗词的魅力所在。今听冯师一席话,方才明白,诗词是织就红楼锦绣华章的如缕丝线,更是内驱《红楼》深厚文化底蕴的源头活水。更让我感到兴奋自豪的是,在这场文化火把的接续传承中,我并非仅仅是一个旁观者,亦未止步于见证者,更是亲身参与者。
初得知将要登台献唱《葬花吟》的时候,未免心生顾虑和担忧,克服了重重困难后,最终还是为现场的各位观众献上了一曲“世外仙姝寂寞林”的百转愁肠、万般情思。将我们几近淹没的如潮掌声,就是对我们努力的应答。
与冯师现场论辩以及课下交流后,心中顿生拨云见日、登堂入室之感,对红楼诗词的理解愈发深刻。诗词是红楼的骨与魂,在研读过程中只有行随神至,方能得其三昧,寻得个中乐趣。冯师只言片语的点拨,却使我受益良多,窥得法门几许。手捧冯师亲笔签名的《红楼》合影留念的那一刻,必将定格成日后的无限追忆。
——高一(32)班 王烨 (指导老师:刘娣)
诚如冯老师所说:“只要是关于《红楼梦》的问题,每一个都不浅显。”《红楼梦》是一部传世之作,每个人在其中都可以读出自己的见解。冯老师从十二钗的判词入手,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别样的世界:大观园里的少女们,性格各异,身份地位也各有不同,她们的美好与悲痛,冯老师都为我们娓娓道来。讲座不长,一个多小时的思维漫游和艺术享受,使我不禁感慨万千。然而,大观园已经远去,姑娘们也永远回不到从前。四大家族早已深埋入土,历史依然向前。只有我们知道,有些东西早已刻骨铭心。
——高一(1)班 杨婧怡 (指导老师:蔡雪琴)
其实,我从来都是坚定地认为后四十回是续作。从贾探春来看,她无疑成了十二钗正册中结局最好的一位了,但这不是个bug(漏洞)吗?前文贾探春可是有太虚幻“薄命司”的暗櫼呀!她都成王妃了,哪里命薄了?同样从四姐妹的名字谐音和第七十回姐妹一起放风筝中也能看出,探春不会有个好结局,但后四十回的结局,也的确让人费解。还有如贾蓉续弦,明明为许氏,后文又成了胡氏,贾珍父子的命运与暗示不同,宝黛爱情线也有变化等等,但就如冯老师所说,“只有疑问才能激发阅读兴趣,除非又有新的考古成果出来,否则对这个问题,不会有定论。”而《红楼梦》之所以让人这样痴迷,不正是缘于它的各种疑问、各种伏笔、各种暗示吗?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部不同的《红楼梦》。
最后,有同学提到了一个问题。有人担心中学生读《红楼梦》会变得过于心思细腻,多愁善感,那我们真的适合读这本书吗?
冯老师对此给出了绝对肯定的答案,因为中学生都是一个个有自我意识的个体,并不是一部书就能对性格进行改造的。而我认为,《红楼梦》作为一部经典名著,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更具有哲学价值和社会意义。它让我们审视人性,走入历史深处,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当下的生活。
——高一(25)班 关新曈 (指导老师:刘娣)
“满纸荒唐言,一把辛酸泪。都说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?”
初读红楼梦,还以为是儿女情长,爱恨情仇;再读红楼梦,却看见人情冷暖,世态炎凉;今在冯常汉老师的引导下,又细品之,不觉中,自己已成梦中人,走不出,亦剪不断。
每每打开《红楼梦》,再合上时,总会有新的感悟涌上心头。此次“赏红楼之美”讲座时长虽短,但激起的人生之思是绵延不尽。
一首《葬花吟》,唱尽了林妹妹的无限悲愁,惹人心悲,令人意恸。黛玉在这个红楼的欢乐与凄美中绚丽绽放,转眼间,又在这个枯败没落的红楼中含恨而终,泪尽而亡。缘起缘灭缘尽,不过是太虚幻境梦一场。美中不足今方信,纵然是齐眉举案,到底意难平。
读罢红楼,诸多事物,盛衰起落,千种思绪,百般滋味,齐上心头。
每一缕红楼之思都闪着人性独特的光芒。
——高一(32)班 熊文婷 (指导老师:刘娣)
当冯老师讲完第一个人物时候,居然提出要唱一首这位人物的曲子,全场都被他震撼到了。他的声音坚实有力,富有力量感。全场的学生也打着拍子,整体的氛围感特别好。
接着又继续讲了两位角色,在讲到林黛玉和薛宝钗时,花费了很多功夫,我对她们也越来也有兴趣。紧接着便是两个班级为大家带来了《红楼梦》主题曲的演唱。歌声娓娓动听,余音绕梁,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。
听讲座之前,我并未对《红楼梦》有太多的阅读,可听完之后,我几乎是迫不及待,想去探索四大家族的命运起伏了。
——高一(25)班 荣宇昂 (指导老师:刘娣)
4月19日晚,对《红楼梦》研究极有造诣的冯常汉老师给我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,让我受益匪浅。
当冯老师谈到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时,在座同学很多为之流泪。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,贾宝玉把每一个女孩都当做独一无二的珍宝,他懂得要真心去尊重对待每一位女性,这种精神弥足珍贵。
——高一(32)班 关语嫣 (指导老师:刘娣)
冯常汉老师对《红楼梦》中的判词内容是倒背如流,可见其对《红楼梦》的深爱和精通,书中许多女子的判词,被编成了歌,老师的演唱也让我们身临其境,深刻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,并感叹人生命运之无常。冯老师的讲座生动有趣,他给出了很多读这部经典的宝贵建议,比如说,读一本书,我们不仅要走进去,还要学会跳出来……
——高一(29)班 杨征宇 (指导老师:蔡雪琴)
|